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2]
"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这句话是他的妻子李***对他的评价。
网上有句话叫:男生不得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得不的周国平,可见王小波的影响力。
惊世骇俗的外表之下,藏着一个极端有趣的灵魂。这样的作家,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吧。
生前落寞,身后成名,王小波这个名字,一度成为文青们的接头暗号。在现在今天,这具凝聚了“幽默与叛逆,坚韧与甜蜜”的高大躯壳,逐渐被浓缩成为年轻人心目中“有趣”的代名词。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有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笔下的文字没有逻辑性,话语和话语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跳跃性。
王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他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大的创见,只是用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调,告诉我们许多常识,告诉我们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有趣。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the silent majority ”,这一说法和概念是美国人先提出来的,绝非王小波首创。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美国留学,属于改革开放后早起留美学生。其次,如果您了解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一书的时代背景后,再读这本书,您就会感到它别无大新意了。当然,对于那些不了解这个背景的中国人来说,会感到很新奇的。
很好。
王小波,1952-19***,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游历了西欧诸国。
作者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年4月11日),男,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游历了西欧诸国。
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2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