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9年的我国留学生***,英国留学生仅仅排名第5名,前四名依次是美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实际上,尽管***没有对未成年留学生进行统计,但与留学生总数的趋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等留学生数目排行前10名的国家,都有我国的小留学生分布。
由于英国***肺炎疫情的严重性,166名小留学生们父母要求国家包机将在英国的15000名小留学生接回。于是,国人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未成年留学生在跑到了英国留学。事实上,多数移民国家都会对加入本国国籍有生活年限的要求。如英国是在其境内生活10年,澳大利亚是在其境内生活至少4年,美国是在其境内生活满10年。
所以,很多父母就会未雨绸缪,将未成年孩子送到发到国家就读。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仅能够凑够生活年限,又能够比其他人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容易获得这个国家的国籍。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留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很多。但事实上,未成年留学生最青睐的是还是5个盎格鲁-萨克逊人国家。
5个盎格鲁-萨克逊人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都是***国家,加入其国籍相对容易。再加上,这5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未成年留学生父母当然会优先选择。俄罗斯、韩国与日本的留学生绝对数目虽多,但小留学生不多。关键就在于,这几个国家都不是***国家,即使从小到这些国家留学,也没有获得国籍的优势。
再来说说要求包机的小留学生父母们,真的是有点异想天开。并不是残忍,而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全世界我国留学生数目超过了80多万,哪里有能力都接回来?国内的防疫工作还要不要做?从一个细节讲解一下,一旦一个班次出现疫情,所有的机组人员都需要隔离。一旦因为包机接小留学生们,导致所有飞机机组人员都隔离了,其他更重要的工作还要不要做?
欢迎大家讨论,你认为未成年留学生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国籍?
主要是传统的几个英语系欧美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其中英国并不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位列第五)。
一、留学生整体状况
1、总数上,中国已成为全球赴外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留学生人数居世界首位。
2、趋势上,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的增长率逐年提高,海外的留学呈现出低龄化、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其中低龄化留学十分明显,比如有超过40%的美国国际高中生来自中国,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了一半,本科阶段留学成为留学生人群中最高的比例。
二:几个海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1、美国
2009年,我国首次超越了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生源国,且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美国最大生源国,2017年的数据:中国大陆在美国留学总人数为350,755人,美国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我个人认为,他们回国当然不是想要以后在国内读书。
他们只是在疫情发生时因为恐惧而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难;我不反对,有些父母或是学生因为这次国家的行动,而产生家国情怀,同时看到祖国的强大,而让孩子以后留在国内发展。
但是,我向来对人性是有些悲观的,很多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况且这次回国的目是是避难。
家长们精明的很。为了孩子以后的工作。哦孩子是出国留学生。别国就是收费卖文凭的。取消安排外国留学就业。优先安排国内就业。就能堵住往国外送人民币留学的美梦。难道外国教育能好到那里?
我觉得首先应该弄清他们出国留学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也得问家长的想法,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去外国?
是因为外国的教育***吗?
是因为外国的***吗?
是因为外国的国籍吗?
是因为外国的东西好吃吗?
还是因为想让孩子多看看大千世界?
还是只因为觉得外国各方面好,有这个资本让孩子去外国体验?
还是因为去外国学成归来后为国家做贡献?
……
但是外国真的就比在中国好吗?没有生活过,并不清楚,也只是道听途说,不知其真面目!
这个要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如果父母有家国情怀的,知道中华文化以及有长远眼观的,会就这次国家所做的,好好教育引导孩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他们会更加爱国,会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如果父母本身就打算让孩子将来在国外发展,那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对都不一定知道中华文化中的感恩。
作为小学生未成年不具备自主行为能力,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取决于父母。疫情当前把孩子们接回来只是为了避难。等疫情过后一切恢复正常,他们应该还要回去的。毕竟当初办理出国留学的成本花出去了,交出去的学费和房屋租金都是不会退的。至于孩子长大之后学有所成会不会为祖国效力就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程度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国留学生数据排名系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国留学生数据排名系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4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