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新京报书评周刊上看到陈嘉映老师的一个访谈,他对于一些事物事情的认识确实通透,有一种穿透式的眼光,思想是深刻的,但同时话语方式又是一般人感觉亲切的。这大概是我自己阅读哲学里感受最亲切的一种。陈老师的一系列书,各位均可找来看看,像最近再版的《哲学·科学·常识》,以及前年出版的《何为良好生活》,均是能够给人带来启发的佳作。按这个线索,大概会有一条哲学书单,这个书单里最重要的五本书如下:
1、威廉斯《***学与哲学的限度》,这本书是陈嘉映老师翻译的,译本非常精彩,“理性反思有其力量,但反思的力量有其限度”,这一深度地对于哲学的反思,或许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视域的变化。
2、萨特《词语》,这本书又名“文字生涯”,是萨特的部分自传性文字,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学时候,“一个完整的人,他由一切人构成,又顶得上一切人,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与他相提并论。”那种启示性的文字对于当时的自己有强烈的触动。
3、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已经成为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形象,“他”对于世界的观察,乃至某种程度的拯救,如“唐吉坷德”一般,如“西西弗斯”一般,周而复始。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有一定门槛,但是他对于语言的革新可以说是彻底的,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巴别塔”之后最重要的语言革命。读过他的作品,或许就会看到现在的遍地陈词滥调。
如此笼统的直接求推荐某个巨大领域的书,可见提问者还是出于对哲学有感性认识的程度。因为真正的初步入门的人,是知道需要从哪一本书读起的,无需笼统推荐。
但这是好事情,对一个领域有求知的愿望,是进步的初始。
对于向门外读者推荐读物,不应该直接推荐某个***的某部经典甚至是某流派的奠基著作,因为根本读不懂。读不懂的结果是丧失自信和兴趣。
所以推荐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路径。哲学史和哲学哲学流派初探类的书籍就比较符合条件。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在哲学上可以先分两个大类,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然后分别了解。
西方哲学推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这本书非常经典,本身作为一本哲学史,其地位,基本上是可以写进哲学史。
本书从西方哲学的最初源头开始探讨,古希腊哲学开始,到***教兴起后的经院哲学,再到近代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最后到现代实证主义。涵盖了所能出现的所有流派。读者从这本书可摸清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找到自己想要阅读和研究的方向。
这本书别看是一本畅销书,就以为他浅显没有价值。
首先,从史和概论入手。在脑中建立哲学框架,唯物唯心,可知不可知,矛盾,实践……
西方视角罗素《哲学大纲》
儒家视角唐君毅《哲学概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其次,看完史和概论再入手哲学原著。
西方按照哲学史所说顺序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的原著一直看,著作太多的可以选择一些精选集看。但不要只看别人的导读或梗概。
中国方面先儒家四书五经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哲学重点为《中庸》和《周易》。儒家后线有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重点是宋明理学的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一众著作。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哲学重点为道家,《老子》必背。墨家、名家的辩证思想,法家的性恶哲学基础,阴阳家的自然思想,都应当有所涉猎。
在中西哲学都读完后可以读现当代学术著作,有各种前沿哲学杂志刊物、学术论文。今人的一些对哲学的整理书籍可以选择看一点。
在以上读完之后仍觉不满足,还有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即东方印度体系,重点在佛学。佛家十三经必读,佛家和中国关联甚大,在中国更多表现为禅宗哲学。
西方的:《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宇宙论、灵魂论 政治学、动物志、动物四编、诗学、雅典政治、物理学,范畴篇等。康德全集、黑格尔的 小逻辑、精神现象学、美学、自然哲学、哲学史讲演录、法哲学原理等。海德格尔的 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存在与时间、时间概念史、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等。笛卡尔《第一哲学》帕斯卡 思想录、萨特 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阿奎纳、奥古斯丁等。中国:老子、孙子兵法、庄子、孟子、论语、列子、韩非子、荀子、抱朴子、文子、六祖坛经、华严金狮子章、大乘起信论、肇论、神灭论、周敦颐、二程、王阳明、陆九渊、朱熹、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梁漱溟、牟宗三、太虚法师等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道德经》是我的哲学书单。我认为其他的书籍中有关哲学的内容,抑或哲学著作都是对《道德经》的诠释。特别是《庄子》和杨雄的《太玄》对《道德经》走“内涵式”发展成为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只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阐述。我只是读懂了以上书单后才读懂了《周易》。
1,《草原帝国》(全两册)
三千年来草原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演的宏大史诗
西方人了解东方历史的必读书
2,《草原霸主》
欧亚草原上掀起探险热潮,沉睡千年的游牧王者的坟冢被渐渐打开
揭秘草原霸主的兴衰史
3,《世界征服者史》
20世纪最重要的一部译著,波澜壮阔的蒙古史,第一个完整报道成吉思汗西征过程的史家,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
4,《蒙古帝国史》
一部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作品,
要了解蒙古史,可以读下面的史书。
一。《蒙古秘史》
二。《元史》
三。《史集》
四:。《蒙古黄金史》
五。《蒙古源流》
六。《成吉思汗传》
七。《忽必烈传》李治安写的。
八。《蒙元帝国》,朱耀廷写的。
人家陈寅恪在语言和历史上的造诣,难道不够资格当个清华的教授吗?人家的品格和操守,至少也是符合一个教授的标准的。别的不说,清华有哪个教授能够破译古代吐蕃文字的?所以说,陈老比现在的清华教授不知道强多少倍,还好意思说人家不够格做清华教授!
陈寅恪贡献在于,对推动中国历史走出简单的宫廷斗争、帝王将相的狭隘死角来说,是有重大的贡献的。
但是一些人和学者对于他的推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90年代有点过头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
能被清华破格任用就在于他对历史的客观、公正评判,对学术界、史学界的贡献是比较突出的。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哲人之一。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清华北大,可以说是众多学子中的梦想大学,当然,能够去到清华北大的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也是有例外的。说到这里要讲一个大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寅恪先生,这位当年被清华北大“破格”录取的天才,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说出来你可能不太信。
1925年,正值壮年的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胡适之先生建议***用导师制,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时任校长曹云祥,研究部主任即是吴宓。当时清华大学所聘任的导师是***、王国维和赵元任。这都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而陈寅恪尚无著述流传于世。陈寅恪能加入清华,和前三位并称为四大国学***,是和吴宓先生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
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在美留学期间相熟相知,深为陈寅恪的学识和才气所折服,民国初年,吴宓、陈寅恪、汤用彤一起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因为才学出众,号为“哈佛三杰”。吴宓先生深知陈寅恪之学,遂竭力举荐陈寅恪加入清华。而当时的清华大学,聘任教授的条件具体而严格。不论是学位还是著作,陈寅恪竟无一条满足条件。
陈寅恪先生和王国维,赵元任,***四人被称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可见其确有真才实学。其实陈先生去清华有一段故事,陈寅格先生家学渊博,学富五车,早年去国外留学,全心钻研学问,只为知识而读书,不为学历而读书,所以陈先生既不是学士也不是硕士博士,但是哈佛大学,巴黎大学都想高薪聘请,陈寅格先生既已学成回国,受邀在清华大学任教。陈先生在清华时提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也为后来的清华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后来的国学***季羡林也曾经师从陈寅格学习,对陈先生的学识和为人也都推崇备至。可见是陈寅格选择了清华大学,而不是清华大学选择了陈寅格,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有***,而不是因为有大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瑞士大学国学留学专业排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瑞士大学国学留学专业排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4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