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发展中曾组建过19个兵团,按照兵团所配属的建制兵力来看类似于今天的一个战区陆军部队,当然这只是一个兵团所辖军级单位与当前战区陆军部队的一个简单的对比。
***后期,出于对指挥以及作战任务布置和实施的需要,我军野战部队战斗序列里有了以兵团为作战单位的建制。早期的兵团建制一般下辖2-3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当时的这个建制主要是以野战军进行组建而来。
早期我军兵团的称谓也很独特,许多的兵团都以主要军政负责人的姓名相称,比如华北野战军中的杨罗耿兵团,其实就是以杨得志、罗瑞卿、耿彪为主要指挥人员的兵团建制;另外一种称谓是以还兵团所在的区域为名,比如当时以晋翼鲁豫为主要作战区域的太岳兵团。
随着后期战场态势的发展,军团建制有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人民军队按各个照野战军所属作战区域等的不同,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华北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下辖两个兵团。分别是第一兵团(直属第1、2、7三个军),第二兵团(直属第3、4、6军)。
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分别是第三兵团(直属10、11、12三个军)、第四兵团(直属第13、14、15三个军)、第五兵团(直属16、17、18三个军)。
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分别是第七兵团(直属第21、22、23、35四个军)、第八兵团(直属第24、25、26、34四个军)、第九兵团(直属第20、27、30、33四个军)、第十兵团(直属第28、29、31三个军)。
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分别是第十二兵团(直属第44、45、46三个军)、第十三兵团(直属第38、47、49三个军)、第十四兵团(直属第39、41、42三个军)、第十五兵团(直属第43、44、48三个军及两个纵队)。
华北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分别是第十八兵团(直属第60、61、62三个军)、第十九兵团(直属第63、64、65三个军以及一个独立骑兵师5师)、第二十兵团(直属第66、67、68三个军)。
按照以上各个野战军中的兵团编制配置来看,基本都是一个兵团下辖三个军,个别兵团有四个军的编制,看来兵团的编制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解决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军队员额极速扩张,有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不叫野战军,但和四大野战军同级别)五大野战集团。
野战军司令部下属就是纵队,纵队事实上就是军级作战单位,纵队下辖旅(没有师这一级)、旅下辖团、团下辖营,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基层的最小作战单位班。兵团制以后,兵团下辖军,军下辖师,师下辖团,团下辖营,一直到最基层的最小作战单位班,有了师级编制,就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
事实上,在***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名称,譬如许世友山东兵团、陈谢兵团、杨成武兵团等,但“兵团”还未正式出现在中国人民***建制序列中。
1949年1月15日,中央***下达了《关于野战军***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将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将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将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其中,第一野战军下辖第1、第2兵团共6个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共10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第三野战军下辖第7、第8、第9、第10兵团共16个军又1个特种兵纵队及华东海军;第四野战军辖第12、第13、第14、第15兵团共12个军,另加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及两广纵队。
在本次整编中,中央***没有依然将原华北军区的部队改编为野战军,只在华北军区领导下编成了第18、19、20共三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3个军,序号为第60-第68军,第69、第70两个军直接受军区领导。
综上,兵团是***时期,渡江战役开始前,中国人民***统一战斗序列而形成的,四大野战军包括华北军区共组建有17个兵团。
兵团人数是不统一的,有的兵团下辖只有2个军,有的兵团却有5个军的庞大编制,一般兵团基准人数为10万人。
但也有特例,第一野战军本身兵力最少实力最弱,每个兵团仅有5-6万人;第四野战军兵强马壮,战斗力非常强悍,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追击国军到大西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总兵力超过100万人,最大的兵团竟然有将近20万人。
无论国军还是***,兵团都只是指挥机构,而不是常规化的编制。按照兵团大规模出现的***时期的情况来说,国军和***当时的基本编制都是军,每个军下辖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三个团。
因此,兵团作为指挥机构,究竟指挥多少部队,这是不太确定的事,有的兵团可以指挥五个军,比如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出辽西救援锦州时,就指挥五个军,不过其中四个军都留了一个师在沈阳附近。
有的兵团则只能指挥一个军多一点部队,比如辽沈战役时留守沈阳的第八兵团周福成,实际上只有五十三军和青年军二零七师,二零七师还有一个许万寿旅被编入廖耀湘兵团救援锦州去了,实际上相当于两个军,周福成也兼任五十三军军长。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的几个兵团中,黄百韬兵团原本指挥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个一百军,四十四军只是临时配属指挥。黄维兵团下辖十八军,第十军和十四军,又临时配属了八十五军但到达战场比较晚,黄维在蒙城一带无***对峙时,八十五军才赶来。
邱清泉兵团当时的兵力比较强大,下属第五军,七十军,七十二军,七十四军,以及出自东北军的一一二师,还有一个骑兵旅,仅第五军兵力就达到五万人左右,七十四军和七十军的兵力都在三万人以上,整个兵团总计超过十五万人,是当时国军中规模比较大的兵团。四十四军原计划在撤退到徐州以后,也要拨归邱清泉兵团。
相比之下,李弥兵团就比较可怜了,原本驻扎在青岛,是范汉杰在第八军基础上进行扩编后,形成了两个军的小兵团。孙元良兵团原本下属三个军,从蚌埠北上增援徐州时留下了一个军,因此只剩下了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这两个兵团总兵力就只有六七万人。
***的情况与国军相似,兵团只是指挥机构,下属几个军是不一定的,要根据任务的情况来配属部队,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一个兵团三个军,但中野和西野因为总兵力有限,又编成几个兵团,所以兵力就比较少一些。比如中野只有十二万人,但是在渡江战役之前,也编成了三个兵团,是渡江战役的西集团。平均一个兵团就只有四万人。
而兵强马壮的华野,则变成了五个兵团,每个兵团三个军,约十万人。东野情况与华野相似,近百万部队,只编成了五个兵团,除去总部直属的特种部队外,平均一个兵团差不多十五万人,每个兵团下属三个军,但是因为东野每个军下属四个师,所以实际上要多出来一个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4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