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不说清北,C9…都比外国大学好很多,从中国院士晋级来看,在中国进不了院士,都是到美国才进院士,由此可见,中国院士高于美国院士,中国科技高于美国和世界科技,中国教育高于外国教育……一些人在中国由于水平不够,才到外国继续读书就业,有本事的何必费尽周折骨肉分离冒着危险背井离乡远隔千山万水去水深火热之中呢?
楼主的这个标题,指出了一个问题:读大学究竟是读什么?为什么要读大学?只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比较国内的清北或者C9与英美名校的区别。
我们读大学,不是仅仅为了一张大学文凭。而是通过读大学掌握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开阔眼界。有能力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未知的知识,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
国内本科录取会在录取通知书上注明:学院、专业,报道后分配班级。以班级为今后四年的活动主体。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更换专业,更不允许更换学院。
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学院,报道后分配到年级。以学院年级为今后四年的主体。个人如果感觉不喜欢这个学院,只要其它学院同意,可以更改学院。为孩子的一个同学,从计算机专业跳转到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现在在美国最顶尖的音乐学院读博士。
国内的大学,包括C9,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必修课是集体学习;选修课是考察课,也是集体学习。所以同一个班级,学习内容完全一样。只不过是成绩有差异。国内老师布置的任何作业,不管理科还是工科,都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即便是文科,也有明确的课业标准答案。我们的作业答案基本上都在教科书里,只要看教科书即可。我们是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美国大学是以年级为单位(没有班级概念),必修课是在一大堆必修课程里面自己按兴趣选择,只要修满必修课学分即可。所以,除非几个人关系好得分不开。否则没有两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一样的。结果就是:一届毕业生,虽然是同一个专业,却没有两个人的学习课程是一样的。
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标题、方向,没有专门的教科书,没有明确答案。需要从各种资料里寻找答案,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看中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国内学习某先进理论,你的老师很可能是这本书的翻译者,或者在做项目时使用过这本书。这样的老师已经是很牛逼的了。这样的老师大概率只有在C9大学里才能遇到。
在美国,你上课的老师,有可能就是这个理论的创立者,或者是这个理论的合作者。他能够指出这个理论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可能的发展方向。
国内大学同学,晚上如果12点离开图书馆,已经是很牛逼的学霸了。成绩基本上能够进入年级前三。而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凌晨2点离开图书馆,即便是这样,也不一定能够进入前三。
这是个不错问题。只有身在留学圈中才会冷暖自知。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18门户开放报告》数据,从学位构成来看,中国留学生赴美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40.9%,多于研究生36%的占比。也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家庭已经把孩子的高等教育放眼于国际,一部分家长不再苛求孩子走高考独木桥,大学第一本科学历在海外高校获取,也成为正常努力就能实观的事情。下面内容只针对本科和博士,硕士学制短,有些专业很特殊,也有名校水专业,所以不容易评判。
说到层次,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所不同,就像国内大学985、二本、专科在学术上有很大差距一样,留学生自身以及就读的院校,也有着不小的学术差距。说白了就是与国内一样,学霸和学渣并存(此处省略一万字没有任何瞧不起学渣的意思)。分几个层次?或许留学圈内调侃更多的是一个词--鄙视链。用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漂亮国来举例,圈内留学含金量鄙视链或许是这样的: 美本直博--美本--两年美硕--国本美PhD--1年制美硕——访学、交换生——Summer。
哪些可以比肩清北?仅从学术、教学质量等重要方面综合考虑,先从优于清北的说起,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牛津、剑桥、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矶、加州理工、哥大、宾大、芝大这些世界顶尖名校很难超越。清北敲一敲脚尖可以比肩的学校康奈尔、卡内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密歇根安娜堡、西北、杜克、南加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帝国理工、多伦多、新加坡国立、瑞士联邦理工等等。与清北同样优秀高校有加州圣地亚哥、华盛顿西雅图、纽大、北卡教堂山、佐治亚、范德堡、埃默里、德州奥斯丁、伊利诺伊香槟、威斯康星麦迪逊、俄亥俄州立、伦敦政经、爱丁堡、麦吉尔、UBC、滑铁卢、悉尼大学、[_a***_]、慕尼黑、南洋理工、香港大学,太多了,至少还有几十所。
哪些与C9类似?也太多了,一百多所有的,大多数分布在美、英、德、意、澳、荷兰等国家。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国际留学学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国际留学学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46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