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太多这样的学术渣渣了,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对学生没帮助,对同事无影响。
依靠着大老板的小导师,学术水平很多都一般,基本就是仗着大老板的影响力,拉来的项目,然后凭着项目评职称,真正的实力又如何?
老婆博导,是个大老板,被分配到一个小导师下面,对其指导基本无用。提出一个想法或问题,回答最多的就是查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根本没有建设性的意见,也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学生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想法时,就会百般打击。最学生最大的用处就是,修改paper时,提出一些语法错误。现在依靠着大老板,评上了博导,拉来的百万项目,马上到结题时间了,还没有数据。
其实,这些老师每天上面基本什么也不干,不能称之为科研工作者。平时就是给本科生上课,对硕博无指导。发的SCI,也都是硕博写的,最多就是修改一下,对于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予解答。
中国的科研背景就是这样,一个导师起来以后,就会带动一批人,无论这一批人实力如何。这就是为什么都想和院士挂上钩,树大好乘凉。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但,我们终究还是会成为那个我们曾经讨厌的人。
好自为之,祝好。
其实抄论文是及其普遍的现象,一般的大学里哪有那么多科研课题去给你研究,课题立不了项就没钱没人,还研究什么?但是抄要抄的有道德,引用别人的话,要标出来,写明作者来源位置。多引用些,再形成自己的成果,再买个版面,就差不多了。
结合澎湃的新闻消息来看,内容高度雷同, 单桦论文和俞田荣的论文题目一字不差。
从时间上来看,俞田荣论文于2002年9月发表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单桦论文的发表日期是《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9卷第4期,收稿日期为2004年3月6日,单桦论文的发表时间比俞田荣论文晚了2年零1个月。
在整个社会都很急躁的风气下,搞学术不再那样纯粹,为了评级,为了自身的影响力,大学教授都要发表很多论文才能稳固自身的地位,才能有更多的课程教授,不然总是个讲师,在做基础的工作,又教不上课程。而往往又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自身熟悉的领域有限,要想发的多发的好,去参考借鉴别人的或者让学生写,写好之后在发表中有导师的身份会更加容易发表。这样导师和学生的组合形式又算是比较固定的了。导师给出方向,学生去写,导师再加之润色,这样出来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当今社会,都想写论文,评奖评级,学到的东西立刻就要用出来赚钱,但是学术的创作哪有那么容易,都要去探索专研,去扎扎实实的才能学到东西。
当然现在抄袭应该不会这么严重了,因为现在有专门的查重的系统和软件,在收录论文时是要你的查重率的,而且现在对学术抄袭严打严查,为了一篇论文损害自己的名誉不值得。归根结底,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稳扎稳打,去探究去思考,不能盲目搞学术的***。这种高产是不存在的。
严重。这种***其实已经不算新鲜事了,高校潜规则异常严重!
为什么抄袭这么严重?潜规则没人反抗?
答案是可悲的。因为没有办法!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资历没有权势,又怎能抵抗一个资历高“本事”大的教授呢?
净化高校学术氛围是一个必须要做到事情。一定要严抓!!!
我没有看全文和***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想说一说,按照正常程序雷同太多连初审都通不过,为什么还能发表呢。国内大多数期刊(包括很牛逼的中国或中华开头的)都是需要关系的能发表,可笑的事实是国内期刊拒稿,把心一横翻译(国内多数作者英文都不好)成英文投SCI,哎,还投成功了,分值还不算太低。
这个***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值得探讨。首先是论文发表的这个刊物本身的问题,很多这种刊物是花钱就能刊登的,不管文章质量如何、不管主题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根本不会进行论文重复率的检验检测,所以它基本不会发现论文抄袭的问题。
很多论文刊物,就是靠作者的版面费而生存的,这种版面费可能少则一两百,多则好几千。我们经常在邮箱里收到的垃圾信件,有非常多都是这样一些杂志、刊物来征集稿件的消息。中国在这样的刊物跟杂志,有几千家数目的。
这些刊物能够活下来,也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有毕业和评职称刊***文的硬性要求,把无数人逼得只能花钱买版面***文应付要求。这样养活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所以现在只有少部分的优质杂志才会给作者发稿费,但这种事少之又少的,而且这种刊物相对来说会权威很多,对于稿件的处理评审、审稿、刊发都会成比较严肃的对待。这个是首先第一个要明确的背景。
第二个是,很多老师写作论文的确实都是坐而论道的,然后有的是很多都是查找很多资料来拼凑的,甚至有的是学生写的,然后他进行指导之后就署名第一作者的。还有的干脆是找***代笔的,尤其是一些高管背景的学生,都是找人或者秘书写的,自己可能连文章都没怎么看过,所以也不知道文章是抄袭还是原创的。这些在中国目前是一个很平常的很常见的事情,所以每年中国有大量的学术垃圾就是这么产生的。本案例广播电视大学,就是电大,其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也是公所周知。
当然这些论文的产生,也是被制度逼出来的“成果”,否则评职称会在很大问题。所以会源源不断地推动一些老师和学生心存侥幸地用抄袭文章来凑数,很多时候这么做都可以应付过去的,只有少部分的才会被发现,这也是会不断鼓励这些铤而走险。
真正读书学有所成的是泡图书馆泡出来的,现今任何一所三流大学的***都是一流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勤严细实的治学精神,民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国内大学再不济,领你进门总行吧!见过几个阿Q正传里的留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三下五除二就考核掉了。
国内的高等教育确实很烂。完全靠学生自己自学,老师不负责上完课就跑。教材东拼西凑。学生一个学期不去上课,考试前突击一下力争过关。国外的老师更注重平常学生的作业,就凭这学生也得摸摸书。我的孩子在国内985大学两年,交流到英国前10的学校一年,他跟我说,在国外的一年感觉回到了高中时代,学了好多东西。果断决定去国外继续深造。
见过国内不入流学校毕业的学生成就远远高于主流大学毕业生的。但是入职时把学校分成一二三流本身对国人自己孩子就是一种歧视。从大学本科教育来看,基础性的教育,实话说都是经典中经典,区分什么流根本毫无意义,最好的和差的区别不大。从实践岗位反馈的信息表明,甚至不入流学校的本科生比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好用得多。为什么有此现象?根源就是所谓一流大学不是以本科教学为重进行评判的,而是以科研经费和成果为中心的,而这些都是远远偏离本科教育层次的,好的教师主要搞研究甚至脱离教学。不入流的学校,没什么科研反而能集中最有优势的***投入本科教学,学生只要好学素质肯定高,甚至远远超越所谓的一流大学。所以导致现在有很多不入流大学学生考入所谓一流大学读研读博而一流大学学生大多是保研,考上的并不多的现象。可以就此推测,如果一流大学把所有保研名额开放给全社会报考,有可能导致某些一流大学在这方面颜面扫地!
现在说说国外的情况,据本人参观美国不入流大学看到的,其教学不会输给国内外一流大学,因为即使这些不入流的大学,其教师也是全球招聘的,没有一流大学的博士文凭和一定的学术成就根本进不去,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其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先进,令我们国内一流大学都要汗颜,无地自容!举例而言,当年国内一流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3D打印技术,谈谈而已,拿不出任何实际可操作的机器设备,而国外不入流的大学,哪些不入流的学生却已经可以使用3D打印机做自己的产品(齿轮,轴承等等)。相比之下,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国外不入流的大学,学生不一定会比同时期的所谓一流大学学生水平低。有可能更高,看不起国内一流大学,那是需要底气和自信的。
好学生都在都国内的211 985或者国外的超一流大学,那些读国外超一流大学的根本不稀罕回来,人家美国早把他招去了,回来的都是都的比克莱登大学好不了多少的,国外混不下去的,国内211 985大学可比这些什么所谓的海龟强多了,所以现在海龟不值钱,值钱的都在国外工作了。
歧视?到底谁歧视谁?我说一个真实的事。2016年,宁波一次招聘会,来了一个海归,开口就要月薪20万。女HR即时在网上查了他的学历,用汉语大声读出来,他当场昏倒。海龟多数是垃圾。
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产出的是”学术垃圾”,这是不幸中的幸事,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和反思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要搞”科研”?最初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就像当年我们搞***,有了它,可以化解很多压力和问题,所以不管多大代价都要搞。
那时候,科研工作很纯粹,也没有附加的利益,能够参与的人也很少,参加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就足以支撑研究人员踏实工作。
后来科研工作逐渐扩散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科研逐渐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逐渐成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它的价值认定逐渐变成了科研人员的收入。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科研领域,科研项目、经费、论文成为个人和单位的考核指标,很多都成了为了科研而科研,脱离现实,闭门造车,产生的成果自然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由于现实的发展,今后这种低价值科研将会
这个在文科领域尤其明显。将功利作为学术唯一目的是学术的“造粪机”,重数量和层级,轻质量和创新,重门阀和团队,轻思想和实践。在学术体系中,“引述+话术”大行其道,沉下心来把科研跟人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少了。
我觉得好多文章就是垃圾文章,为科研而科研,为发文章而科研,为待遇而科研,为帽子而科研,为官位拿项目而科研,现在不仅是学而优则仕,而且是科研优则仕,某院长公然在会上讲谁重视本科教育,要的是国家级课题多少项,sci顶级文章多少篇,国奖获得多少项,那些数字多光鲜。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高校的教育科研现状和走向。
因为论文与绩效挂钩,而且评职称也有论文要求。因此大家都拼命的拼凑论文,越多越好,级别越高越好,这些都与现实利益相连。
如果没有研究出什么成果怎么办?那就是生吞活剥,东拼西凑,将别人的观点和成果抄袭过来,根本没有什么新意。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大量的低质量的学术垃圾,对学术的发展毫无意义。
为了论文发表而写的论文,根本就没有实质的解决问题导向,也不具备阐述科学原理的作用,对后续研究者没有帮助,所以是科研垃圾。每年能有1-2篇真正的论文已经很棒了,有人能发表十几二十篇论文,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lus100.com/post/48651.html